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382: 受阴的十境都跟情绪、觉受有关,极端的情绪就不是佛法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五十阴魔 29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661s83vzy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五十阴魔 29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!

好!那么我看了这个楞严经的这个课程,年轻人好像越来越多,放暑假呀,大家都来参与,在这一点,师父很感动!有一次,我走到这个第一排来,刚好有三个没看过的年轻人,他问我说:您是慧律法师吗?我说:是的,有什么事吗?他说:我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。我说:找我有事吗?他说:我们有多少对佛教有一点认识,那同学,后面两个是不是剑桥不知道,总共有三个人来,他就问:那我们懂得一点皮毛,可是我们不晓得为什么要学佛?我说:学佛,很简单嘛!就是要打破无明嘛!无明就是无知嘛!所以啊,生命中唯一恐惧的,就是恐惧的本身,莫名其妙的恐惧,我们活着就心神不安,活着就日子很难过,有时候要靠药物来安眠,要真正大悟的圣人,就不需要靠这些外在的东西,他的心本身就非常的安定,不需要借重任何的外在的东西。所以现在的年轻人,学佛的人越来越多,师父看的也很高兴,非常的安慰,

2249页;⑵  扬己齐佛---狂魔入心。经文:【阿难。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。胜相现前,感激过分。忽于其中生无限勇。其心猛利,志齐诸佛。谓三僧祇,一念能越。此名功用陵率过越。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觉了不迷,久自销歇。若作圣解,则有狂魔入其心腑。见人则夸,我慢无比。其心乃至上不见佛,下不见人。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】这经文我们在《楞严经》讲义,都讲得非常清楚了,在这里,我们就浏览一遍,把重点解释一下。

2250页:[注释]:“见色阴消”:色阴已消,如就像脱去第五重(最外一层)衣服。“受阴明白”:“明白”,就是显露。因色阴已尽,受阴就显露出来了。如就像脱去第五重衣服后,显出现第四重的衣服。“胜相现前”:种种的胜相渐次现前,如见佛心如镜中现像等。简单讲,他的心就是禅宗讲的:即心就是佛了。“志齐诸佛”:发出一个很有志气的愿力,“志”,就是心也;心之所趣曰志。其心志顿齐于诸佛。“谓三僧祇一念能越”:彼人宣言诸佛经三大阿僧祇劫所修成者,我今于一念间便能超越。盖妄谓以我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。

“陵率过越”:“陵”,就是陵跨。“率”,就是轻率。谓陵跨佛乘,轻率自任过分。这个意思是说:把佛道,那么艰难的佛道,看的太简单了,又认为自己有过大的、过强的能力。底下,就是很糟糕的,“上不见佛”:不把佛看在眼里,叫做上不见佛啦;那就是下不见人,那就众生,就更不用讲了,佛都看不起了,那还用……众生就更不用讲了!学佛的最严重的,就是傲、慢,这个就是很可怕的!上不见佛,谓此著魔之人作是宣言:佛虽成佛,尚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,怎比得上我一念即得顿证呢?(按:今之有所谓“即刻开悟”,且自称“无上师”者,不正好就被佛说中了吗?这个我在年轻的时候,曾猛力抨击过.我都说:“那个女人,(某无上师)”!现在不敢了,不敢了,现在年纪大,所以年轻的时候,嗯,就是不怕,现在年岁大了,我希望能够安和乐利,和谐地颐养天年。且“无上师”者,盖谓比佛还要无上也,其狂慢就可以知道。)

“下不见人”:此义如同“目中无人”。谓此著魔之人又作是宣言:至于一般人皆是愚痴凡夫,尚且不悟自心是佛,又怎能得知我所证到的无上境界呢?(按:今天亦有人自称为“大乘孤子”,大乘孤子,你听不懂吗?这个名词是很严重的!孤子就是:我悟到了大乘的究竟之理,没有人能够了解我,意谓他很行,意思就是:厉害到吓死人这样子,孤子就是唯一,我现在要取名叫做:我是释迦牟尼佛唯一的独子,对不对?孤子,孤子就是: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境界,大乘孤子,其目无余子之慨,意思就是: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子,仿佛所有其他大乘在家出家佛弟子全都灭绝了一般。)好像被灭绝师太,全部都干掉!灭绝师太,你知道吗?那个电影里面演的,灭绝师太,拿一支拂尘啦,喔!灭绝师太。

所以在座诸位!你只要牢牢记住一句话:我慢就等同于着魔,就等同着魔,谦卑一点,还是比较好!如果你牢牢记住说:我现在所讲的每一句话,狂妄的话永远不会出自我的口中,那么你所到之处,都让人家受欢迎。有一次,人家来拜访广化律师,那旁边,我刚好在旁边做记录,那来的人就很有礼貌地顶礼了,就非常地赞叹广化律师的持戒,或者教出来的学生都很有礼貌,素质很不错。广化律师跟他回答一句很简单的话,但是你听了就非常的感动,他说:哎呀!广化还在学习,广化还在学习。出家几十年了,持戒那么精严,过午不食,那个每天那个功课,我告诉你,健康的人比不上他,他那每天的弥陀经一定定七次的,他的精进到什么程度?精进到凌晨几点,还没有做早课,他就起来在那边自己用功,你全部去睡觉,广化律师还在那边用功。唉!他说:我还在学习。哎呀!听了这一句,让人感动不已啊!“我还在学习”。哪像现在的人讲起来,全世界只有他行,所以你就知道,一个持律的人,或者一个大悟的人,他的心是没有一点点傲慢的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那就是真正体会真理的人,就有绝对的包容,所以用一颗虚空的心,过活我们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,所以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,我们肯低头的人通过那个门,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那个矮门,这个就是一个比喻,如果你肯谦虚地低头,你就不会受伤的意思,永远不会受伤,所以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

[义贯]:“阿难,又彼”进修禅“定中”之“诸善男子,见色阴”已“消”(即如去最外面的第五重衣),于是“受阴”乃“明白”显露出来(如第四重衣显现),接着即有种种“胜相”相继“现前”,便一时“感激过分,忽于其”感激“中生”出“无限勇”猛,“其心猛利”异常,其“志”则欲顿“齐诸佛”,乃“谓”诸佛如来经历“三”大阿“僧祇”劫所修成者,我今于“一念”间即“能”超“越”之。(以我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,即得立与佛无殊。)“此名”有“功用”之心太锐,欲“陵”跨佛乘,轻“率”自任“过”分“越”理所致。若“悟”实为受阴所覆之现象之一,“则无”过“咎,非为圣证”境界。若自“觉了不迷”其境,这些现象“久自消歇”。倘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,则有狂魔”,得其方便,“入其心腑”,摄其神识,令彼“见人则”矜“夸”已德,其“我慢无”有伦“比,其心”目中“乃至上不见”诸“佛,下不见”一切“人”(诸佛皆不如我;一切人皆不知我境界),由此狂慢傲佛,致“失于”三昧“正受”,起诸狂妄邪见,来世“当从”狂魔邪见而“沦坠”恶道。

你看两千五百多年喔,释迦牟尼佛还没有看到今天,便已经在两千五百年前,告诉我们末世的这种邪魔外道,至狂至傲到什么程度。所以在座诸位啊!如果你去亲近一个大德,就用这一本楞严经的标准的尺,看一下,量一下,发现:他从头到尾都在攻击别人、批评别人,也许他讲的有某一些见地,记得!他的涵养跟佛的柔软心、慈悲心是不相应的,佛虽然是大悟的圣人,他对外道一样的包容,然后等待因缘去度他,如果你亲近的这个师父,不管是在家,或者是白衣,出口便成狂妄、无知,没有一个人不批评,讲来讲去,就全世界就只有我最有修行,那么你就赶快包包卷起来,就:赶快跑啊!这个不能亲近的!为什么?也许他的知见有一点可以参考,问题是他那个我慢,你会受到影响:诶,我师父就是可以这样批评,那我继承我师父的,我也够资格这样批评。那么,那个谤佛、谤法、谤僧的罪,就非常非常的重!这个潜移默化是很可怕的! 潜移默化是很可怕的,因为你在不知不觉中,就会掉进那一种思虑、那一种模式。

所以这个心理学家,还有生理学家告诉我们:小孩子从一岁到七岁的这个中间,是小孩子学习能力很强,会影响到他一辈子的,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亲的行为、举止,是影响这个小朋友一生一世最重要的时刻,最重要的时刻,父母亲,他的行为举止就会影响到小朋友,这是我们初学佛法就像一个小baby一样,亲近一个善知识、一个道场、一个僧团,或者是一个居士团体,只要你依法,师父都随喜,都赞叹,我没有什么意见,但是用这个楞严经的一种这一本标准的尺去量一下,能亲近?不能亲近?你内心自己有数!所以很多人就E-MAIL过来,问师父说:某某法师,或者某某居士,写的书能看?不能看?我都会用:你用智慧自己判断一下,你要用智慧自己判断一下!冷静一下!

[诠论] :问:“曾闻有某派人,谓于修行中起‘大佛慢’,这是正确的吗?”答:“于佛正法中,慢是六‘根本烦恼’之一,连小乘圣人都已断除,更何况是佛?而况佛若有慢心,佛心即不平等,以慢他人故;且佛若有慢,佛即仍有粗重烦恼,佛即非佛,故知将‘佛’与‘慢’併在一起,成为‘佛慢’一词,这不但是自相矛盾、不伦不类,而且是亵渎神圣的。这种似是而非的邪说,决定不是佛之正法,恐系附佛外道之说。又,附佛外道中,常有许多教理或言说类似佛法,但详研之则又不是,所以最可怕的,叫做相似佛法!最可怕的!实是扭曲正法的‘相似佛法’,盖欲用之以混淆正知见,而遂其邪说之本旨。”但是大悟的人当然知道:这个佛慢这个名词只是一个名词,当然了解佛没有傲慢,只是说对自己很有信心,所以说这个慢字的念,当然不符合佛法,但是悟道的人知道:佛的后面加一个慢,当然这个只是一个名词,一个形容词而已,不是真正的会掉进去这个慢的观念里面。

⑶  定偏多忆——忆魔入心。经文: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。前无新证,归失故居。智力衰微,入中隳地,迥无所见。心中忽然生大枯渴。于一切时沈忆不散。将此以为勤精进相。此名修心无慧自失。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众忆魔入其心腑。旦夕撮心,悬在一处。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】那个撮心,就用台语讲的,就是整个心被捆绑(纠结)整个心纠结,要扯却扯不开,这样子,非常痛苦,就是很痛苦地过日子。

[注释]:“前无新证”:“前”,就是向前。“新证”,就是新的证境。向前没有新的证境,亦即也就是:没有再往前进步。2254页,“归失故居”:“归”,退也。“故居”,就是原居住之所,指色阴。因色阴已破,故]所以[退则无处可归,因此进退两难。“智力衰微”:“智力”,系与定力相对而言,因此时定力强,而慧力弱。“入中隳地”:“中”,就是中间,指介于色阴破与受阴破之间。“隳”,就是坏,指进退二念俱坏、俱不能成。此谓,入于色阴尽与受阴尽之间、进与退皆不成的两难之境界地。就是灰色地带,就是进不去,又退不下来,吞不下去,又吐不出来,那种痛苦。“迥无所见”;“迥”,就是原义为远,引申为大,全,都。此谓意思就是全无所见也。“生大枯渴”:“枯”,如草木枯而待雨。“渴”,如人畜渴之待水。此谓,虽有正定,但无慧相资,故如枯如渴。“沉忆不散”:“沉”,就是沉静。“忆”,就是忆念。谓沉静其心,忆念此中隳之境,不敢散乱;亦即也就是时时刻刻执取、住著于中隳之境,不敢舍离,深恐虽先前色阴已灭,但往后则受阴未破,既不能进、亦不能退,若再失此中隳之境,则不知伊于胡底,于是对当前此境界,牢牢执住不放。

“将此以为勤精进相”:就是困死自己,把自己认为:这个就叫做精进,就是集中在某一点,进不去,又突不破!所以有的人念佛念了二十年,我都跟他讲:你的妄想断了吗?他说:没有。你现在还会跟人家生气吗?他说:还会。你用功了二十年了,这样是不是要检讨一下?你有没有走错路?对不对?“将此以为勤精进相”:“将”,就是以,把。把这牢执中隳之境,时刻不敢放松的情况,当作是勤勇精进之相。其实这是错解自心。“此名修心无慧自失”:“修心”,就是修定。“心”,为增上心学,即]也就是定学之别称。这是由于偏修定心,而没有慧力相资助,故有此过失。“失”,就是错误也。这个问题出在哪儿?这个问题出在,说:我要修行、我要修行,他就是不听经,他就是不闻法。不听经、不闻法,他就没办法开般若智慧啊!对不对?没办法开般若智慧,碰到境界的时候,没有办法保持内在的平衡。所以师父就告诉大家说:听经闻法,要列为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功课!一个初学佛法,不听经,不闻法,靠你自己看,你没有听过吗?与君一席谈,胜读十年书。曾经有一个居士来到这里,听了师父的一堂课,下课后来到师父的前面,跟师父顶礼,很恭敬的说了一句话,他说:师父,我在家自己搞了二十年了,比不上我来文殊讲堂,今天来听课这样子的震撼!这样子的启发。嗯!很好!还算是很有善根,对不对?很有善根。他说:这个现场来听,跟看录影带,还是有一点不同,还是有一点不同。

“旦夕撮心”:“撮”,就是以指取也,摘取、或抓取也。此谓忆魔日夜都在摘取他的心。“悬在一处”:“一处”,就是指中隳之处。谓魔顺其意,故意将其心悬挂在中隳之处,令其沉忆不散,彼人便更加进退不得,无法自解矣。

[义贯]:“又彼”进修禅“定中”之“诸善男子,见色阴”已“消”泯,且“受阴”已“明白”显露了;当此之际,向“前”以受阴尚不能破故,“无新证”之境,若欲退“归”则已“失故居”之所(色阴已尽),因此进退两难。此时由于定强慧弱故,“智力衰微”,因无智慧相资故,彼人“入”于色受之“中”间与进退二念俱“隳”的两难之境“地”,因而“迥无所见”(就是全无所见),此时“心中忽然生大枯渴”之感,就像得重度忧郁症一样,生命完全失去生机,毫无希望,大枯渴,如枯待雨,如渴待水,“于一切时,沈”静其心“忆”念中隳之境,“不”敢“散”乱,所以受阴突不破,又没办法退回来色阴,因为色阴已破,这个情形不敢散乱,不舍不放,彼人却“将此”执取中隳之心“以为勤”勇“精进”之“相”。

“此名”偏“修”定“心,无慧”相资,“自失”方便。彼人倘能“悟”知而调令定慧均等,“则无”过“咎,非为圣”人实“证”境界。所以在座诸位!你今天听经闻法,就作为将来定慧的资粮,要记住师父的话,今天你来听经闻法,绝对不会白白的浪费,功不唐捐,你今天所有的正确,正知、正见、正确的观念,就会将来作为你修行的一面借镜,会资助你的定跟慧的,了生死之胜券在握!然则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,则众忆魔”便得其方便,乘虚而入,“入其心腑”,拘其神识,“旦夕撮”取(摘取)其“心”,而把它“悬”挂“在”某“一”中隳(两难)之“处”,更加令他无法自解,最终遂以无慧自济故,而“失于”三昧“正受”,为什么三昧叫做“正受”?三昧就是“奢摩他”加“毗婆舍那”,止跟观达到平衡点,就是三昧,所以三昧叫做正受,定中有慧,慧中又有定,定慧均等,称为楞严的三昧定。反成邪受,来世“当从”忆魔而“沦坠”恶道。

⑷  慧偏多狂——知足魔入心。经文: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。慧力过定,失于猛利。以诸胜性怀于心中,自心已疑是卢舍那,得少为足。此名用心亡失恒审,溺于知见。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下劣易知足魔,入其心腑。见人自言:“我得无上第一义谛”。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】诸位!中间这一段重点是说:他才修行,才受阴而已啊,他自己怀疑自己已经像圆满报身的卢舍那佛了,你看,这种得少为足的观念多可怕!那就差不多没有人有办法教他了,他就是全世界最高的老师啰!还有那个我得无上第一义谛,这个第一义谛讲得最多的,就是摩诃般若、大般若经,还有中论,我得无上第一义谛,第一义谛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诸法毕竟空寂,无所得。第一义谛,按照这里来讲,应该加一个:大空,第一义大空。为什么叫做大空?叫做绝对的空,不是故意让它空,是本来的空,是体性的空,是不可得的空,悟无、诸法无所得的空,没有言语的空,没有文字的空,不需要加一个观念的空,本来存在的体性的空,不可得的空,叫做“我得无上第一义谛”。

[注释] :“慧力过定”:智慧之力强过于定力。“以诸胜性怀于心中”:“胜性”,就是殊胜性之法,如自心本来是佛、或心佛一如,心佛平等、心即是佛等。常将此等无上法怀于心中,而自以为已证此法,因而太尊重自己。2258页:“自心已疑是卢舍那”:自己常常怀疑自己本身就是卢舍那佛,不假修成。“得少为足”:“得”,就是证得。“足”,就是满足。少少证得便已满足。此证得指破色阴。(按:然而时下许多人,并没有丝毫证得,便已自满,可说是“行少为足”,实为可愍啊。)“忘失恒审”:忘失恒常审察。就是没有观照,好好的观照。“溺于知见”:“溺”,就是汩溺。沉没的意思。“知见”,自己的虚妄知见。谓沉溺于自己的虚妄知见,以为自己是佛。在座诸位!溺于知见就是所有想修行的人最大的问题!沉迷自己的看法,诸位!今天就是这样,佛教的内斗就是这样子,没有一点包容,没有一点转圜的余地,彼此之间溺于自己的知见,这个就是修行人的悲哀,修行人的悲哀!

所以师父教导你一个办法:就是我们对其他的道场,我们尊重每一个法师,尊重每一间道场,尊重每一个宗派,为什么?我们没有进去人家的那个道场,或者是团体,我们也无法完全地了解他们的修行程度,所以啊,诸位!多随喜,少批评,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无知跟造业,很多的无知跟造业,都是溺于自己的知见,这个是很可怕的!我认为这四个字,是当今之世所有修行人最可怕的,只要你听到师父的劝告,所以如果有人说:哎呀!你对那个道场有什么看法?你就跟他讲:我不是很了解对方,我不做批评。一句话就解决了。那有的人说:你认为他是正是邪?那叫你就跟他回答:我们依于佛的正见,凡夫俗子,我们不了解,我们不做批评,但是我们依于佛的正见。那这句话又取代了一切。所以很多事情,你要正面回答的话,会伤人,会伤人,尤其师父今天这样子的知名度,或者大家所要依止的,就像我今天这个讲话都要很小心的,一举一动都要非常的谨慎,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后面那句话是什么,你知道吗?叫做步步惊魂!唉,真的,真的!步步惊魂!

[义贯]:“又彼”进修禅“定中”之“诸善男子,见色阴”已“消,受阴明白”显露,以智“慧力”强“过”于“定”力,然其慧却“失于”过“猛”、过“利”;同时又“以诸”殊“胜性”之法,(如自心本来是佛、心佛一如等)“怀”纳“于心中”,便自以为已证得这些法,“自心已”暗“疑”己身本来即“是卢舍那”佛,不假修成,因此“得少为足”(以今色阴消,受阴显现,见了受阴,便自以为已证得佛的真法身。)你看!这个叫做,我给他一个名字,叫做:修行人的悲哀!就是得少为足。修行人最大的悲哀就是:井中之蛙,以蠡测海,对不对?以管窥天,不知道那个佛的境界是有多么的伟大!

“此名用心”偏颇,致今慧强定弱,而“忘失恒”常“审”察自己真正的身份地位(正如老百姓而自称国王),演戏可以啦,演戏常常,哇!皇帝,一扮,哇!他就是皇帝,那个是演戏啊,你不是真正的皇帝!因而汩“溺”沉没“于”自己的虚妄“知见”,为什么叫做虚妄知见?还不是佛的正见咧,只有佛是究竟的正见,你得到那么一点点,当然是虚妄的知见啦,以为自身即是佛身。若能觉“悟”,舍此知见,还修本定,“则无”甚过“咎,非为圣”人实“证”。在座诸位!这五十种阴魔将来讲完了,那个做出来,可以救很多、很多!尤其是这个末法时代,无量无边众生可怕的知见,这一片,这个五十种阴魔,要赶快做出来!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,提早看到的人就会提早警惕自己:喔!原来佛是这样讲的,哎呀!我以前就是迷迷糊糊,跟错人了,嗯!但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妄“解,则有下劣”之“易知足魔入其心腑”,摄其神识,令其“见人”则“自言:我”已证“得无上”菩提“第一义谛”之理;以此过失,从而“失于”三昧“正受”,反成邪受,“当从”易知足魔而“沦坠”恶道。

⑸  历险生忧——忧魔入心。经文: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。所证未获,故心已亡。历览二际,自生艰险。于心忽然生无尽忧。如坐铁床,如饮毒药,心不欲活。常求于人令害其命,早取解脱。此名修行失于方便。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常忧愁魔,入其心腑。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,欣其舍寿。或常忧愁,走入山林,不耐见人。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】其实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,逼死自己,你注意看喔,受阴的十境都跟情绪有关,一下子苦、一下子乐。一下子忧、一下子喜、一下子舍,都跟觉受有关系所以在座诸位!极端的情绪,就不是中道的佛法,极端的情绪:一下子苦不堪言,一下乐、一下忧、一下喜、一下舍,这些情绪的作用,完全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应该有的!并不应该有这些情绪上的东西,所以极端的情绪,就不是佛法!记住师父的话!

[注释]:“所证未获”:所欲新证者(即就是破受阴),尚未证得。“故心已亡”:“故心”,就是指色阴。“已亡”,就是已销亡。“历览二际,自生艰险”:“二际”,前际与后际。“历”,就是遍。“览”,就是见。谓遍见前后二际,一片茫茫,不知所之,故油然于其心中生起“前途艰险不可知”之感。“如坐铁床”:指睡不安稳。“如饮毒药”:指食不安心。“心不欲活”:因为面对茫茫的前程,忧虑恐惧,睡不安枕,食不甘味,因此不想活:不知这只是暂时的现象。在座诸位!我还要……这里讲到健康的问题,附带一下,我们年岁到了,男众,男众到了五十岁,就走进了很快的衰退,女众到四十、到四十五岁,就会进入衰退的期,衰退期,这个衰退期,很多人修行修到一辈子,她突然之间在更年期的时候,荷尔蒙失调的时候,她一直喘不过气来,莫名其妙地忧虑;莫名其妙的感伤;莫名其妙地掉眼泪;莫名其妙地,整天整夜,怎么样都睡不着;所想的事情都是负面的,明明一件事情没有什么事,她特别地敏感。

在座诸位!这个跟修行无关!跟你的内在荷尔蒙有关,我们的脑部,分好几个区域,当我们女性荷尔蒙失调的时候,她的脑部里面,没有办法正常有这个带电的粒子,所以她没办法正常的思维,没办法再正常的思维,也没办法正常的记忆,所以我们的DNA ,它的键是:破坏à重新组合,破坏à重新组合,我们人类最多的生命是活到一百七十五岁,活到一百七十五岁,有时候是跟修行没有关系,是她的体力衰退了,长年累月用的是西药:安眠药、止痛药、消炎药…这个也会引起一种焦虑,焦虑症,所以在座诸位!男众也好,女众也好,像这个时候,我还是建议,建议:要看医生!有时候根本就是跟这个修行无关,然后莫名其妙的忧郁;还有一种在更年期的时候,她莫名其妙就一直生气,她老公也没有什么事情,她就一直看他就很不满,就一直生气,一直生气,他说:你生气什么?她说:我也不知道。所以如果你有这种莫名其妙的这种情绪,男众也是一样喔,有暴力的倾向啊,怎么样子……这个有时候要请个医生啊,调整一下这个色身,你的观念很快就会改变了,人啊,身、心是不二的,你有健康的身体,你就会有健康的心灵,所以我们佛教讲:理性的宗教,科学的宗教,我们不要说:修行、修行啊,如果碰到了一些脑筋转不过来了,忧郁啊、烦恼、吃不下饭、睡不着觉,也不看医生,这个是不可以的,还是要请医生,要用中药调整一下,这个是附带说明的,有时候真的跟佛法无关,跟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关系。

则有一分常忧愁魔”:“一分”,就是一种,一个种类。“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”:这是魔令其如此作。问:“有一本书叫《净土圣贤录》,其中亦有载录一比丘,念佛精进,一心求生西方,后感无常,欲速往生,即在山中岩石上,以刀自割其肉,施给鸟兽;肉一片片割尽,然后往生。请问这种作法是否适当?”答:“若照本经文来看,此亦这个也应该属于修行的魔相,非是正当的佛法修行,亦不应仿效或提倡。我在讲净土圣贤录,我就有讲: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!师父已经讲了啊。又,若真要以身施众生,则他若舍寿于山中,无人收殓,鸟兽自然来食,不劳他自割身。再者,须时时记住,佛法是很理性的,这一点师父一直强调:佛法是理性的宗教;佛法是科学的宗教;佛法是智慧的宗教;佛法不是感性的东西。而[且佛深诫无益之苦行,称为‘戒禁取’,任何反常或惊世骇俗之举,行者都应很审慎看待,这个就是师父一再强调的:修学佛道,平常心就是道,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,万法唯心所造,放得下,那一念就是佛法,把烦恼弄通,就叫做神通,唉,把烦恼弄通,就叫做真正的神通;烦恼弄不通,再大的神通,那也是邪通。所谓神通就是把烦恼弄通,不是稀奇古怪的东西。否则不但劳而无功,又违佛戒,且误导众生,混淆邪正,慎之。”

[义贯]:“又彼”进修禅“定中”之“诸善男子,见”自己“色阴”已“消”尽,“受阴,明白”显露;当此之际,“所”欲新“证”者(破受阴)尚“未获”得,而“故心”(色阴)“已亡”,因此“历览”前后“二际”茫茫无寄,无所适从,油然“自生”前途“艰险”怖畏之感,“于”其“心”中“忽然生”起“无尽”之“忧”愁,眠则“如坐铁床”(睡不安枕),食则“如饮毒药”(食不甘味)。既已不乐世间,所求圣道又仍无着落,“心不欲活”,恨不速死为快,“常求于人令害其命,早取解脱”。“此名”虽有心“修行”,却“失于”以正智观照之“方便”;若及时觉“悟”、改悔、忘忧、“则无”过“咎,非为圣证”之境界。

在座!因为没有同参道友,就常常修行就会出状况,如果有同参道友,在一个团体修行,看这人的行为举止已经脱序了,就会赶快来跟师父汇报,我们也救了很多人,这样走了偏激的,种种的偏激的思想、情绪,师父也救了不少人,正因为有旁边有同参道友,看看这个人不对劲了,要赶快带来跟师父见见面呢,聊一聊、谈一谈,师父会告诉他:你这样走是走错路了,走错路了!那很多人都非常、非常地感谢师父,啊!非常的感恩,因为他说:哎呀!差一点我就走错路了,还好及时回头。

但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”,而以舍命为解脱,“则有一分常忧愁魔”,趁隙而“入其心腑”,摄其神识,增其忧愁,令其“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,欣其舍寿”速死;“或常”怀“忧愁”,而“走入山林”,以厌世故,“不耐”烦“见人”;彼行者即以此等邪念而“失于”三昧“正受”,所以说,师父已经讲了:极端的情绪,就不是佛法!反成邪受,来世“当从”其邪见邪受而“沦坠”恶道。]因此你就知道,:邪见跟邪受,有多么的可怕!因为他会堕恶道的。

⑹  觉安生喜——喜魔入心。经文:【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。处清净中,心安隐后,忽然自有无限喜生。心中欢悦,不能自止。此名轻安无慧自禁。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好喜乐魔,入其心腑。见人则笑。】就像那一首:我一见你就笑那个:一看人就笑……初一、十五就发作,那就真的很严重!看看,看过来啊,【于衢路傍自歌自舞。自谓已得无碍解脱。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】师父已经讲过了:受阴魔很容易看出来的,极端的情绪,就不是……你看!这个欢喜不能自止,没有办法禁止,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这个喜悦魔。

[注释]:“心安隐后”:“安隐”,就是同“安稳”。“轻安”:以定心成就,轻安这一段,要注意看!很多人念念佛,说:唉,我得轻安。那错了!轻安,另外一个名词叫做“相似三昧”,这个很不容易的功夫,不是说:我拜拜佛,我洗过澡了。哎呀!师父,我拜过佛洗过澡以后,我觉得我很轻安。这个滥用名词!轻安哪那么简单的?轻安是相似三昧的功夫啊,这个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是有功夫的人啊!要得到轻安,是不容易的!不可以错用名词。就像师父讲的:“一门深入”,错用名词,还借用名词。“轻安”什么是轻安呢?以定心成就,离粗重尘劳,故得轻安之觉受。以离粗重,如释重负,故顿觉身“轻”。以离尘劳,无有烦恼,你看喔:无有烦恼喔,对不对?整天操劳到、烦恼得要死,怎么可能有轻安,对不对?现在洗个澡,啊!没事一身轻,刚好今天没有什么重大事情,可是你烦恼还没除咧!无有烦恼呢!故所以顿觉心“安”。按照“轻安”于在大乘唯识五位百法当中属于十一“善心所”之一,系行者于得定之后,于定中所发之的善法,注意!要得定喔!要有一点三昧的功夫,相似的三昧,虽然没有佛那种正定,他叫相似三昧定,凡人没有。因此学佛之人不要轻易地说:自己“觉得很轻安”,因为那是习禅之人得定之后,于定中所起的善法。若与人说自己“很轻安”,对内行人而言,等于是向人宣示自己已得禅定,并且于禅定中证得善法。是故若尚未得到禅定,切莫说得到“轻安”。其实纵使已得禅定、乃至轻安,也不用到处向人宣扬。

诸位!不要我们这只嘴巴,不要一直喇叭,这样一直宣传……自我广告,自我膨胀,忘了自己是谁!失去理性,不要这样子!何以故,因为经中所说的:自修、自证、自知,若多与他人言,即与名利牵扯,希人赞叹、恭敬,尤且引得魔嫉,速招魔事。这一段非常重要!佛法是自修,是自证,是自己知道,如果一直夸大其辞,若多与他人言,与他人言,就:我念佛念得怎么样、怎么样……我功夫有多好。那么这个就是希望,出家人希望得到名跟利;而在家居士不会得到利,因为他是在家居士,人家不会供养他,他就得到名:哇!某某居士啊,哪一个女菩萨,她修行,修行到什么程度了…大家都赞叹她,嗯,人家赞叹她,就在旁边,嗯,微笑,哼哼哼哼,唉呀,那种笑法很奇怪的!

所以说啊,出家人跟在家,自己多与他人言自己的心境,如果是同参道友,互相参考,没关系,诸位!有名利心,就不对。这个是重点!有名利心,就不对!但是没有名利心,我想要让师父了解一下,这个是可以参考的,不是说一切境界都不能讲,不能讲,我们不晓得你走对还是走错,只要你希望人家赞叹、恭敬,尤其就会引得,尤且引得魔嫉妒,速招魔事。是故己所证境,不论善恶,这五个字,就是修行的关键:要沉得住气,就是不谈、也不说,除非你碰到大善知识,修行人这一条路是走过来的,所以师父,就像这一条路,我走了四十年,那么有的刚刚初学佛法,你觉得师父值得参考,你可把修行的心得拿出来跟师父分享,那么这个是无过,只对自己的师父或善知识说,以求印证或指教(切不可为了炫耀而说);这个就是重点!炫耀就是为名,或者是为利,有的人讲:我一打坐,我就坐了几个小时、几个小时,生怕别人不知道。有一个比丘刚刚出家,他就夸口说:我讲经,统统用双盘!这个事情有人来请教师父,我说:这个跟讲经没关系,双盘跟法有什么关系咧?对于其他人,则一概不说。更加忌讳:少有所感、所知、所得,乃至少悟,即到处宣扬己能,逢人便说。如是沉不住气,不当大事,必速招魔怨及一切障难。这点希末世之真修者,谨记、奉行;如是涵养方得冀成大事。

“无慧自禁”:以无智慧来观察审度,因而不能自禁此喜心;从而由于心中欢喜过量,觉离于忧恼,便自以为已得大自在。]这跟大自在不一样的,这个叫做无慧自禁,没有智慧来保持平衡。“衢路”:就是大马路。“自谓已得无碍解脱”:此谓,若习禅者以魔力所持,恣肆欢笑歌舞,觉得自己已经十分洒脱了,无拘无碍,要笑便笑,要歌便歌,傲啸自在。怎么样?习禅之人若如是,其实是以“放逸”为“自在”。在座诸位啊!我在看一个电视的时候,突然,啊!看了就很难过,为什么呢?有一个比丘,老比丘,很老才出家,哎呀!他很喜欢跳舞,记者去访问他,他也跳舞给他看,我看了这一幕,摇头。这在台湾的,摇头!不知道该说什么!曾听有人说:近代禅德某老和尚,有一次他要去上海,从海路去。到了上海,有许多缁素]诸位!“淄”就是出家人的淄,这本来是黑色的衣服叫做“淄”,“素”就是白衣;黑衣,白衣,简单讲,就是出家跟在家,“缁”是指出家;“素”就是指在家;叫做缁素。大众在港口接他。传述此事之人说:当老法师一下船,以小便内急,顾不得许多人在场,当众即拉起长衫,当着来接他的僧俗男女四众面前,对着江边便放。而传述之人对此却津津乐道,并且对传闻中老法师的这个举动,赞叹不迭,认为是“已得大自在”的大禅师,方能有]如[此“洒脱”之举。这实是愚妄之言,且有以传闻之言而谤他大德之虞(戒经中称为“无根谤”)。

盖如来正法眼藏中之习禅者何等清净神圣!他们即连举心动念,一举手、一投足,都须“惺惺历历”,惺惺就是保持觉醒;历历就是不昏沉。明明白白就是我们老和尚讲的:明明白白,明明白白以自诫,喔!这个庄严的威仪怎么?喔!我碰到这个,我绝对不敢这样做!碰到这个,怎么可能有如是放荡无礼之举咧?何况佛门高僧又不是外道的竹林七贤之流(岂会作如是令人侧目、不雅之举?当知应是传言附会之说)。且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尚且呵永嘉禅师曰:“夫沙门者,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,大德自何方而来,生大我慢?”祖师如是教诲,须知即合本经佛所说义:禅者不得无戒!无戒即如来教法大乱;在座诸位啊!不持戒就谈不上修行,任何八大宗派都跟戒律有关,所以啊,戒是八宗共修,持戒是修行的王道,无戒就如来教法就大乱,为什么比丘值得我们这样赞叹?出家众就是因为他有律藏,在家居士不能看,某些律学可以看,某些是不能看,所以啊,持戒是八宗共修,若行者无戒,则其一切所修皆非佛法;若无戒而习禅,即速成魔道(详如本经佛所开示)。

举要言之,在佛法中,不论你习何宗,八大宗派,修何法门,没有一法能因为它是“无上法”,或“第一义谛”,或“威力广大”,便可令你不须遵守戒法、不可以的,舍弃戒行、或超越(bypass)律仪。相反地,正因为你所修的是“无上法”、是“第一义谛”、是威力广大之的妙法,因此,你的标准应该更高,你所受持的如来戒律应比一般人更加清净无染才对。末法时期,有人自以为修无上法(如习禅)而狂言:“大德不护细行”,因此他便可以忽视律仪,以破犯为“方便”。所以为什么出家要五夏学戒?问五夏学戒,但是现在问题来了,佛制定的这个比丘戒,像四重戒后面的到了第二篇,还跟我们现在生活有相关,到后面第三篇、第四篇,那么跟…衣跟钵,佛在世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,那舍堕的这个…后面的第三篇跟第四篇,因为今天的居士很多,所以很不方便谈这个问题,又有人自以为习第一义谛(如习中观或般若者)讬言“一切法空”,便自以为位在戒律之上,而恣肆妄言妄行。或有人以所修法门威力广大(如修密者),便以为他可不遵守律仪,甚至以破犯为高;如是等种种颠倒,皆是末法时期的微细魔相,倘因缘具足,便以此本因(不正知见、邪心取著)而促使魔事大发,令自他受苦无量。

[义贯]:“又彼”进修禅“定中”之“诸善男子,见色阴”已“消”泯,无复质碍覆盖心光,得大光耀,从而“受阴”得以“明白”显露,心地虚明,因此睹见清净本心,当“处”此一尘不染,恒常“清净”境界“中,心安隐后,忽然自有无限”欢“喜”之心“生”起,“心中欢悦,不能自止”。控制不了。“此名”定心成就后,远离粗重所发之“轻安”善心所法,故]所以[身心快乐莫可言喻。然行者“无慧”自察而“自禁”过量之喜;若能觉“悟”返悔“则无”过“咎,非为圣”人实“证”之真得大自在境界。此人倘“若作”已得“圣”证之“解,则有一分好喜乐魔”趁虚而“入其心腑”,摄其心识,“见人则”恣情放任而“笑,于衢路旁,自歌自舞,自谓已”证“得无碍解脱”,才得身心如是洒脱,无拘无碍,于一切处得大自在;彼人以此放逸、邪见、大妄语故,便“失于”三昧“正受”,而成邪受,来世“当从”如是妄业而“沦坠”恶道。

⑺  见胜成慢——慢魔入心。经文:【“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消,受阴明白,自谓已足,忽有无端大我慢起,如是乃至慢与过慢,及慢过慢,或增上慢,或卑劣慢,一时俱发,心中尚轻十方如来,何况下位声闻缘觉。此名见胜,无慧自救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,不礼塔庙,摧毁经像,谓檀越言:‘此是金铜、或是土木;经是树叶,或是氎华;肉身真常,不自恭敬,却崇土木,实为颠倒。’其深信者,从其毁碎,埋弃地中;疑误众生,入无间狱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”】

有一次我问忏公说:唉呀!末法时期,我们也,出佛身血,佛也不在世,那么出佛身血,这一条就不会犯了?忏公的意思是说:末法时期只要发这个恶心,恶心摧毁佛像,就是出佛身血!就算出佛身血!佛虽然不在世,也犯出佛身血。那么到今天来讲,那么如果说:那么你亲近的善知识,你也让他流一滴血,那也会很麻烦。虽然佛没有这样讲,他是表法的,代佛宣扬正法的,你也不能伤害他。接下来,如果说:台风天,像我们最近八八水灾,台风天啊,或者是这个泰莉台风,淹大水啊,经典不小心淹了,坏了,又老旧,又摧毁了,那该怎么办呢?这个时候没关系。用恭敬心,找一个干净的地方,把它掩埋。处理佛像,只有两种办法:土掩、水流,就是:土掩的意思,就是说我们找一个高山的地方,把它挖一个坑洞,把它埋起来,把老旧的经典、破损很严重的、不能再看的,埋起来,用恭敬心埋起来,这个是佛允许的。那个因为不是故意的;第二种:是火化以后,如果不能火化,就变成用…石头做的了,或者是木雕的啦,那就用船,船啊,载到江的中间把它沉下去,或者火化成那个灰烬,比如说纸做的啦,经典已经烂了、破损了,我们起忏悔心,惭愧心,没有好好的照顾,可是这个又是天灾,又不是故意的,佛,他不会见怪你的,如果你把这些破坏了很严重的,把它火化以后,火化以后,可以放在这个水,让它流走,这个也是无犯。

[注释] :“大我慢”:“我慢”,为七慢之根本,以计有我、我所(尤其是计五蕴假合之身为我、我所),复以此“我”为高于一切,而凌慢他人。亦即,于内执有“我”,而计一切人皆不如我。于外执有“我所”,而计凡我所有者皆比他人所有高上。这个便是我慢之相。我慢而言大者,以其言“我即是佛”、“我得无上菩提,无上涅槃,一切智智”等大妄语;从而其慢如山,故所以称大我慢。说:我慢高山,不留德水,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一个傲慢、狂妄的人是没有德性的,是绝对没有德性的,讲话狂大不已,唉呀!对方很难去接受的,就是:我慢高山,不留德水。这德性,要留这个德之水,就必须要先破除傲跟慢,用平等心地对待每一个众生,用慈悲心地对待每一个众生,就算他的意见跟我们不一样,我们也能够包容,人之所以伟大,在于包容异己的存在,人为什么会伟大?在于包容异己的存在,如果有人来对我们不礼貌,那我们就要告诉他:我尊重你的看法,你有权利发挥你的情绪,那么我们也有权利:保持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大家把权利拿出来用,我们有权利: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你有权利发挥你的情绪,我们这个权利,是佛的权利;他那个权利,是凡夫的权利,凡夫,他才会情绪这么高低!在座诸位啊!你看看啊!对某一件事情不满啊,抗议啊、上街头啊,当然不是说:上街头是一定不对,这个世间很难,任何一个政府,你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满意,那是绝对不可能!你怎么做都一样,慢有七种,称为七慢:慢、过慢、慢过慢、我慢、增上慢、卑慢、邪慢。凡夫还有一个叫做含慢(台语:笨拙),就是笨拙,非常笨拙,说:啊!我非常笨拙,含慢就是非常笨拙的意思,凡夫俗子。

“慢与过慢”:“慢”,又称]为单慢,为于他劣计己胜(看待劣于自己之人,认为我很了不起,比他行。)或于等计己等(自己与人一般,而说:他有什么了不起?也只不过与我差不多)。“过慢”,于他胜计己与之等(别人实在比他行,他却说他跟别人一样行),或于等计已胜(与别人一样,却说他比别人好。)“慢过慢”:于胜计已胜(别人胜过他,他反而说是他胜过别人)。“增上慢”:虽有所修,然而未得言得,未证谓证(实在未证圣道,而言己证圣道),因此生傲慢,名为增上慢。“卑劣慢”:或称卑慢、或者是劣慢。自知无德,然却自甘卑劣,不求上进,且不敬、也不求善知识。(而就说言:我就是这么差,怎么样?我就是这么差、这么烂,我为什么要对你毕恭毕敬呢?你行?你有什么了不起咧!)“此名见胜”:“见胜”,就唯见己胜(以无慧,处处只谬见自己比别人好)。

“不礼塔庙”:近来有些学唯识、或般若、或中观等者,入于佛堂,见佛不拜,而谓人言:“我心中有佛就好”;或]者说[言:“我不著外相”;或者说言:“我拜我自心中的佛”等等讬辞;如是之人,盖亦类此。诸位!事要圆融,理也要圆融,理要圆融。事相还是要圆融,师父不管到那个塔庙去,我一定下跪顶礼,绝对不会不顶礼的!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300~37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~30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00链接(未完)

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(慧律法师版)

楞严经讲解370: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执理废事;修行不能投机取巧

楞严经讲解371:看到稀奇古怪的、佛的、自己的境界的都因为执,执为禅之大病

楞严经讲解372:不受情绪的控制;不受环境的影响;学佛就是这个目的

楞严经讲解373:生命是一连串的行为编织而成的,佛弟子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跟因果负责

楞严经讲解374:二乘人声闻跟缘觉还有变易生死,识心仍然是微细的生灭

楞严经讲解375:很多人在一个团体住不下来,其实是自己的问题

楞严经讲解376:看你的内心是什么世界,可以感得将来

楞严经讲解377:薰习了圆顿的大教,你生生世世都是圆顿的大教根器了

楞严经讲解378: 顿悟还是没什么力道,还要事修慢慢力量才会渐备

楞严经讲解379:返闻一门是专指耳根门,不包括所有的楞严三昧

楞严经讲解380:你一着魔就不是只毁一戒,是所有的全部的法身慧命全部断掉

楞严经讲解381: 一定要赶快去极乐世界,有能力你再乘愿再来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